照樣照句:他只要一(__),我就會(__)。
範例:他只要一(開口說話),我就會(甩他一掌)。
如果請你用最近的親身經歷來照樣照句,你會寫下什麼呢?
生活中,大體上會遇到三種狀況:愉快的事、不愉快的事、中性/什麼感覺的事。
在MBSR(正念減壓)課程中,我們會特別留意地去經驗事件所帶來的感受。而所謂的(主觀)感受,大體上也分為三種:身體感覺、想法、心情。
而,留意這些感受有什麼用呢?
它們就像是烤箱上的溫度計,顯示現在裡頭的溫度是多少?用在人身上,你留意到這些感受時,你就會比較清楚自己現在的狀態。進而,做出行動的選擇。
不過這邊有個難點,就是”慣性”。所謂”習慣”,就是不斷重複行為的結果。就是一個AutoRun的概念。當你遇到一個事件,會有你自己的身心感受,以及隨之而來的行為反應,以及隨之而來的現實結果。而,當上述的這個流程重複許多次之後,就會產生慣性。
特別提出”慣性”這件事,也不是要說它壞壞。畢竟我們從小刻意培養許多”好”習慣,例如刷牙、洗澡、吃健康的食物、睡前不要滑手機(太難了)。

而,覺察出這些自己的慣性有什麼用呢?
當發現自己的各種慣性之後,你才有機會自主選擇,哪些是你想要的,而哪些是你不想要的慣性。就像是前面提到的溫度計,它的功能就是告訴你,現在的溫度是多少。這時你才會決定要把溫度調高、調低、或是維持。
當你能理出屬於你的各種慣性之後,你就可以試著將它調整成你想要的樣子。但,這邊又有個難點(是有多少,氣)。”你想要的”,真的是你想要的嗎?
你可以試著問問自己這個問題:”我為什麼想要有這個習慣/慣性?”
如果你的答案裡有”應該”、”本來就”、”大家都”。那麼,你的回答可能主要是在滿足別人的需求,而不是自己的。這也可能是個思考習慣/慣性/模式。
人生好難,
請試著,帶著好奇、耐心、接納、不批判的心態,去覺知,促使你想做、不做任何行為的心理根源。你想要的答案,會在過程中漸漸清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