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:如果學生在10次課程中都不願意參加,他們還能做什麼?
A:通常,MBSR(正念減壓)課程的學員,大都是自費來上課的,而且課前會充分告知並簽同意書。以我的經驗,只有少數是陪著親友一起來上課的。但有趣的是,常常書僮在課程中的收穫不亞於公子。但,現在正念課為了適應不同的機構與對象,發展出各形各色的課程結構與操作形式。
以我目前運作的課程為例:公立/實驗高中、選修/必修課、每週100分鐘、有18週/不定期。共通點就是,學員不是自費參加,且雖然第一堂課會充分告知,但不一定能選擇退出課程。如果,學員上完第一堂課程說明之後,他覺得這很無聊沒有用,但他無法退選,那麼他就只能待在這個課程中,直到學期結束。這就是與大家熟知的8週MBSR,最基本的差異。
依照發展心理學的理論來說,每個年齡層能理解的程度&有效學習的方式各有不同,也因此許多正念講師發展出各型各色的教學法。就我的經驗,不外乎是往兩個方向調整:退階&遊戲化。但這並不保證學員就因此對課程有了興趣,開始認真練習。更常見的是,在做靜心練習時,動如脫兔,邀請他分享心得時,不動如山。
在正念講師培訓中,對教授正念的人有一個很基本的要求,就是,自己也要練習正念。為的就是”Embodiment”(具身體現)因為我們不僅僅只是用口說傳遞知識、用動作教導方法,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是,用整個人的應對姿態來教正念。難的是,它沒有教案、沒有正確答案,而且還不一定能當下處理學員的狀況。但透過”Embodiment”的身教,學員也會漸漸學到他需要的東西。
最後,提供一個方法與一個心法給你參考。
一般的教學,可能都是台上的講師說明為主。但是正念這件事,不僅是要”知道”,還要可以”做到”,這樣對學員才有幫助。如果對象是青少年,可能還要先說服他這件事對他是有價值的,他才願意投入心力參與課程。
繞這麼一圈,一堂課可能就快結束了,但別忘了,班上還不只這一位學員。我自己的經驗是,使用互動問答來幫助學員理解是不錯的方式。帶著好奇心的探詢,可以讓學員留意到自己留意到什麼。而透過這樣的體驗,他可以漸漸掌握”正念”的感覺。
我們講師常常會譬喻自己是在帶旅行團:學員是旅客,講師是導遊。導遊覺得某個地方風景美、文化有趣才會特地分享給旅客,希望旅客也可以透過他的引導,感受到這個景點的美與趣味。但,旅客有自己的偏好,有的喜歡大山大水,有的喜歡市井喧鬧。導遊的工作,不是教導旅客哪個才是正確的、好的,只是真心分享自己覺得有價值的事物,提供旅客另一個欣賞世界的視角、期待旅客能有更豐富的體驗。
用這個角度來看待我們的教學,或許你就會比較放寬心。只要學員還在隊伍裡,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地分享我們真心覺得有價值的東西,學員自然會有自己的體驗與學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