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回,我們理解了讓注意力黏在螢幕前的外部因素。現在我們來聊聊內部因素。
其一:恐懼
恐懼/害怕是人類本能的原始情緒之一。從演化的角度來看,某種”東西/功能”的存在,表示該項”東西/功能”有助於生存或繁衍後代。
而它在某個條件下會消失,就是維持它的成本很高、外部需求已經消失,且它的存在會降低生存/繁衍的可能性。(可以google:痕跡器官 Vestigial organs,看看自己有沒有被列在名單裡面)
那我們會恐懼什麼呢?沒飯吃、沒水喝、停電、地震、隔壁胖虎要進來。只要會影響到我們的生存,都會激起我們的情緒反應。而,還有一個比較複雜的情境:怕別人知道我不知道的。
例如:在上課/開會時,因為打瞌睡而沒有聽到老師/主管正在交代的事,而被老師/主管點名起來回答。這個時候除了羞愧感以外,比較常出現的情緒可能就是恐懼。所以我們在處於不安、緊張的狀態下,就有機會想要盡可能知道更多訊息,因為這樣才不會漏掉可能左右生存的資訊。
所以,當老師一進教室就說,等一下上完進度之後就要小考,這就是透過讓你產生緊張情緒與需求感,這樣待會上課你才會認真聽課。
而也不止於工作/課業,還有一個領域也會影響到我們的生存,就是:社交。從個人-個人、個人-團體、團體-團體,從你和坐隔壁的、你和你們班、你們班和隔壁班。
有人的地方就有社會,有社會的地方就會有社交。社交做得好,人生沒煩惱(請google:阿德勒)。社交要怎樣才能做得好,最簡單粗暴的做法就是:和大家都很好。
成功做到這點的人就會得到一個頭銜:好好先生/小姐。(但,當過的人可能會覺得一點也不好)在社交媒體充斥的年代,我們最好的做法就是隨時更新大家的訊息,知道社群中現在的話題和偏好。而且最好跟緊一點,以免風向變了你都不知道,獨留你一人在排球場,而大家都跑去打籃球了。
上述七百字可以濃縮成一個詞:”FOMO:Fear of missing out”,精準地描述我們在網路平台上滑過一則又一則的IG貼文、留言、文章時內心的深層情緒。在中文也有個詞來描述這個狀況:飲鴆止渴。
其二:信念
當你看到你支持的球隊贏球打敗對手的時候,你有什麼想法呢?是覺得,我軍威武、果然是天選之人。還是,只是僥倖、運氣好?現在做個思想練習:贏球的是你不支持的隊伍,而它打贏了你支持的隊伍時,你又有什麼想法呢?同樣的例子可以用在你支持的政黨、你喜歡的偶像、甚至是你自己身上。
在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做”選擇性注意(selective attention)”。簡單說就是:你會看到你想看到的。舉例:當你想要買某一雙酷炫球鞋時,你會發現街上好多人都穿那雙鞋。當你在意某一個人的時候,他/她就常常出現在你眼前/夢中(D槽的不算,哈)。但是數學不會,不會就是不會。
How come?(兩手一攤)因為那個”你想”大部分是在潛意識下運作的。如果你沒有特別留意到”想法/信念”的來源,你的大腦就會繞過前額葉(後設認知)直接處理你接收到的資訊。
How come?(兩手再一攤)因為你的大腦和你一樣,能坐就不站,能躺就不坐,一個字:懶~。任何需要動腦筋的,都要花力氣,發呆才是大腦的原廠預設值。看看你的電腦,當它沒有在跑很大的遊戲時,它就會把CPU速度降低。直到你開啟什麼大的程式,它才會再次全速運作,為的就是省電、省資源。
遠古時期的人類取得食物是很困難的,所以在能活下來的前提下,演化出”降速運轉”,甚至直接關掉某些功能。例如:滑手機的時候就聽不到旁邊的人在說什麼。
畫成圖長這樣:”潛意識->想法/信念->注意力->現實(非真實,是你所認為的現實)”。
這時你可能發現,這是不是和上一篇文章提到的網路演算法有點像?!當你看”越多”同類型的訊息,你就會看”更多”同類型的訊息,而再回頭強化某種想法/信念。
例如:如果你的想法是”烏克蘭是正義的一方,俄國好壞壞、正義必勝”。那麼你就會看到很多有利於烏克蘭的訊息,也會放大打贏俄國的感受。再加上網路演算法的推波助瀾,你真的會相信烏克蘭會打贏俄國。而這也會連帶影響你對於”俄國人or烏克蘭人”這個概念的主觀感受。
好的,從外、內部因素談到對現實的影響。
下一篇我們來聊聊在這個時局中,我們如何安頓身心,比智慧型手機更智慧?
系列文章:
資訊/訊息爆炸的時代,如何安頓身心,比智慧型手機更智慧?Part.1
資訊/訊息爆炸的時代,如何安頓身心,比智慧型手機更智慧?Part.2
資訊/訊息爆炸的時代,如何安頓身心,比智慧型手機更智慧?Part.3
資訊/訊息爆炸的時代,如何安頓身心,比智慧型手機更智慧?Part.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