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盤算著今天的正念課要做什麼練習
不能太正式,學生會睡著
不能太發散,必須要扣回正念這個主題
想著自己的教學目標,也想著學員目前熟悉的模式
思索著,適合的甜蜜點在哪?
今天早上,在公園長椅坐著等教室開門
一邊看著書,一邊半意識地思索著昨天的問題
地上的落葉吸引了我的注意
讓我想到,可以把葡萄乾練習換成自然物
公園最多的就是落葉和石頭
前者細節很多,但是太脆弱,不適合拿來搓揉
挑了幾顆不同特徵的石頭,帶著。
上課了,還有幾位還沒出現
一如往常地和學員們找話聊,除了打屁哈拉建立熟悉感
同時也是,尋找可以連結教學目標的切入點
這天黑板上出現了一個畫滿黑板的時間軸線圖,是上週沒有的
學生說,這是專案管理課程老師畫的,然後
就沒有然後了。
看來這條線索還沒和學員連上線
在黑板的角落,有著兩三個不同色筆寫的單詞
明顯和專案管理八竿子打不著
一問之下才知道,這是專案管理講師問學員想要學什麼
似乎,講師想找到學員到底對什麼主題有興趣
其中”認識自己”這個詞,是我曾經在課堂上提過的
腦中轉了一下,大概有了個脈絡
從提問”你覺得你有多認識自己?”開始
銜接到,之前提過的”週哈里窗”理論
再來是,正念的主要觀念:客觀如實地覺察。
這時,才是石頭出場的時機。
請學員在紙上畫出他們手上的那個石頭
如果無法畫出來的,就用文字描述。
(葡萄乾練習/五感覺察練習的變體)
發表時,請學員留意哪些是具體看到、摸到的
而哪些是自己的推論、評價
等大家發表一輪之後,再請大家互換石頭。
再做一次觀察
這次,著重在與前一顆石頭的差異&相同處。
活動收尾的時候,把”對石頭”的觀察過程類比到”對於人”的觀察:
每個人都有相似處,也有相異處。
有些是事實,有些是自己的推論。
對於同一件事(石頭),有人喜歡,也有人無感。
然後,
就沒有然後了。
就我自己的操作方式,我只會引導學員去看到這個狀態
並不會去下結論說:所以怎樣才是對的、好的、應該的。
我偏好把提問留在空氣中,等待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