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格的多面向

“叩叩..叩……”
隔壁餐桌傳來湯匙撞擊塑膠餐盤的聲音, 因為聲音有點大又持續了一段時間,因此吸引我的注意。側頭一看才發現,隔壁桌的客人用湯匙把飯菜都攪和在一起,才開始吃。
而回頭我這才留意到,自己邊吃邊用筷子將菜飯分類這件事,和他很不一樣。而且,我還會刻意地將菜的湯汁與白飯分開,不要讓白飯被泡濕
反思了一下自己的狀態,想到了幾個自己吃東西的習慣:

粥,不是濕掉的飯。

在便當店裡的餐盤,如果沒有分隔,通常菜和飯會疊在一起(就像我今天的遇到的狀況)。如果菜的湯汁比較多,飯就會變得濕濕軟軟的。但是也還沒到燴飯或是粥的程度。這會讓我有點介意,所以就會先把盤子上的東西都先分開才吃。

鹹的車輪餅不是車輪餅。

在我的認知中,車輪餅不管是什麼內餡,都會是甜的。對我而言,蘿蔔絲口味的車輪餅,就像是整人遊戲的存在。

同一種的食物可以吃很久都不會厭煩。

不容易找到真的喜歡吃的東西,但是找到之後,就會固定吃同一種款式口味。很容易被餐廳老闆記得,因為每次去都是點一樣的東西。有時候心想今天要來點不一樣的,但是看了一輪菜單之後,還是決定點一樣的東西XD

以前在讀心理學分類的時候,曾經覺得自己有亞斯伯格的傾象。 因為亞斯伯格有個特質就是,行為會有固定模式。如果模式被打亂的話,會感覺很焦慮。
當時,一邊看著書中的描述,一邊核對自己的行為特質。 頓悟到,從小那種與他人格格不入的感受,原來都是其來有自,也因此感到自在許多。
“原來我不孤單”、”原來這些感受是合理存在的”、”這些感受是可以調適的” 。

但,幾年後讀到了HSP特質的學說,發現自己的狀態更貼近HSP的描述。
想起幾年前,當我向我的啟蒙老師分享這些發現時,他給我的建議: “不要幫自己貼上標籤,那些某某病某某症的,都是藥廠和醫生們的合謀……”
我一直謹記著前輩的提醒,也發展出了更積極面向的理解:

“不要太快幫自己貼上標籤,既使貼上也可以撕下。它就是個便利貼,只是當下為了方便記錄、標記所用的工具。”

“它可以衡量你現在的狀態,但它無法定義、框架你是誰,重點是,你自己想形塑成什麼樣子。”

分享你的喜愛
Joe
Joe

人生實驗組、夢想的實踐者。喜歡探究事物背後的原理,因為意識到自己活著而感到困惑,從此踏入了“人為什麼活著?”這個大哉問的世界中。從理工跨界到身心靈,學習兼容表面上看似互斥的觀點,不斷地調整當下最舒適的生活態樣,也在成長過程改變了許多次職涯方向,每一次都再更認識自己一些。對於人生大哉問還在探索中。

文章: 53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