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為自己加油

加油

除了”加油”,還可以做些什麼?

前文提到(文章連結在此),
大眾對於心理議題的不敏感、不關心,
一是,我們天生就有情緒的調節機制,幫助我們將心情維持在中性狀態。
二來,對於精神疾病的負面標籤,讓我們不覺得自己與它有關。
也因此,當我們自己遇到了某些心理議題時,大都是用直覺反應來處理。

例如:遇到壓力時,轉移注意力、煩惱時,告訴自已不要想太多、心情不好時,就用娛樂與酒精來麻醉自己、焦慮時,吃高油鹽的食物……
有些方法,一開始,有降低情緒不適感的效果。不過,常常過沒多久,那些想避免的情緒感受又回來了,而且還帶著更多不同的情緒回來。

而如果,在一開始覺察到有心理議題浮現時,試著去接受這個狀態的自己,就比較容易讓議題不再複雜化,也更容易銜接後續的應對方法。但,要能平和地接受這個狀態的自己,本身就是一個蠻大的心理議題。

什麼是心理議題?

心理議題也可以稱為”課題”,通俗概括的說法是”人生功課”。
只要我們活在這世間中,就會有這些必然的存在。
在大的層面上,每個人都有適應良好與適應不良的議題。
例如,有些人就是比較會交朋友,有些則否。
而在小的面向中,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機運與故事,會遇到不同的議題。
例如,也些人就是常常會遇到詐騙,有些就不會。
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命經驗,不同的生命經驗和個人狀態又會疊加出不同的處境遭遇。
因此常常是,對你有用的方法,對我沒有用,甚至有可能是反效果。所以才會出現”心靈毒雞湯”一說。

如何辨識心理議題?

當你的症狀是喉嚨癢、痛、流鼻水、頭痛、暈、全身無力、發燒、畏寒、拉肚子、肌肉酸痛……
你覺得,你得了什麼症呢?感冒?腸病毒?過敏?腦膜炎?還是COVID?
你自己也拿不準,對吧?!
生理是如此,心理亦是如此。
所以,當你覺察到自己有什麼情緒感受,也不代表你就是有什麼病症?
這個部分,還是要經過專業的醫師、心理師來衡鑑才能釐清。

那麼,在平時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?
我們可以多關注常見的心理議題,例如:憂鬱、焦慮、飲食失調、強迫行為……
大概了解它的狀況和成因,以及在什麼情境下比較容易發生。
但,以上只是為了增加對心理議題的理解與敏感度,千萬不要看完之後就自己幫自己下診斷。

再者,我們可以在生活中,常常去關注自己心理狀態。
就像國小生物課做的”動植物觀察日記”那樣,客觀地記錄下自己的發現。
自己最近的飲食、睡眠狀態有沒有什麼變化?是否處於不舒服的情緒中?可以辨識出是什麼樣的負面情緒嗎?是不是遇到了什麼事件呢?能否看到其中的因果關係或是固定模式?

如何調適心理議題?

如果發現自己有心理議題,並且開始有點影響自己的狀態時,可以先做些什麼呢?
首先,試著去接受這狀態,而不是轉頭過去,假裝它不存在。也不是過度認同,讓它變成你的全部。
要走穩這第一步,蠻有挑戰性的,畢竟一般習慣是看什麼不順眼,不是去處理它,就是去逃避它。
如果自認為是很理性的人,可以試著用理性的自我對話,來釐清現狀、前因後果、風險、期待結果。
或,也可以用”Mindfulness”的方式,練習以平常心與之共存。

當發現自己一天中有好幾個小時,注意力都放在心理議題上,或是受它影響而身心感覺不適。
也可以適度地轉移注意力,去做些你喜歡的事,或是你從沒做過的事。
例如,
如果你的興趣是做料理,那就去為自己做幾道喜歡的菜。
如果你沒有運動的習慣,那麼可以去健身房報幾堂課。
也可以動手清潔環境、參與公益活動……
接著你可以再對比一下,做這件事之後,身心是否比較舒服,或至少專注力不再被綁在心理議題上。

市面上有很多”身心靈”的課程,在”有興趣&經濟能力許可”的條件下,去嘗試也是件好事。
但也一樣,事後再自我覺察,學習的過程與得到的知識、能力,是否讓你身心較舒服?讓你更有能力去調適自已的狀態?

也別忘了,如果覺得”調適自己的狀態”這件事情,變得很吃力、辛苦、找不到方向。
在任何時候,都可以找精神科醫師、心理師的協助~

系列文章:
「I’m fine!」_心理健康的重要性
「如何為自己加油」_處理心理議題的歷程
「健康的“努力”」_正向積極前提是?

分享你的喜愛
Joe
Joe

人生實驗組、夢想的實踐者。喜歡探究事物背後的原理,因為意識到自己活著而感到困惑,從此踏入了“人為什麼活著?”這個大哉問的世界中。從理工跨界到身心靈,學習兼容表面上看似互斥的觀點,不斷地調整當下最舒適的生活態樣,也在成長過程改變了許多次職涯方向,每一次都再更認識自己一些。對於人生大哉問還在探索中。

文章: 53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