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沒練習,大腦結構會回到學習正念前的狀態?

過了一個農曆年節,感覺如何呢?是感覺很充實,有充飽電的感覺?還是覺得有點空虛,好像什麼事都沒做到的感覺?或是就只是過了幾天,並沒有特別的感受?

對我而言,過農曆年的感覺是從生活模式的改變感覺到的。回老家的時候,常去的店家,不是沒開,就是多了很多客人,無法悠閒地坐下來享用餐點。而美術館、博物館、圖書館這類公部門的單位,也都沒開。要到大賣場買東西,也要趁一早人潮還沒出現之前。如果要出遠門,交通也是無法避免的塞。
因為過年的時候,大家把握這個時機,不是在一起做什麼,就是在往去做什麼的路上,也因此難有機會一個人靜下來做正念練習。所以就有學員擔心,之前累積的正念練習,會不會就這麼功虧一簣、打回原形?換句話說就是,如果一段時間沒做正念練習,大腦結構會不會回到學習正念前的狀態?

大腦運作的機制,其中一個就是“適應”。這邊可以從經濟學借個概念來用:邊際效應。簡單的說就是,輸入固定,但輸入的效果卻是遞減。就像肥宅快樂水汽水,第一口是最暢快的,但是多喝幾口之後,它帶來的刺激與滿足已經不再豐富。喝到最後,感覺開始平淡,甚至有點噁心。
所以無論你輸入的是什麼刺激,最後大腦都會”適應“這個刺激,只是時間長短而已。如果從這個機制來推論,似乎如果不繼續做練習,大腦就會變回去原樣,這聽起來很合理。

但,黃小琥大腦沒那麼簡單。關於人如何學習有許多理論和研究正在進行中,也就先不談太多。這裡就舉個例子:學騎腳踏車。無論你是什麼年紀學會騎腳踏車,無論你學會之後有多久沒騎。只要再一次跨上腳踏車,你的起點都不會是零。只要再一些時間,你就能找到在腳踏車上邊移動邊平衡的訣竅。
所以我們可以推論,你在剛開始學騎腳踏車的時候,大腦學會了如何協調視覺、身體感覺、平衡、肢體動作之間的模式,並且能依照你的期待改變移動方向,而這個學習是透過大腦不同腦區的整合(有興趣的人可以google一下“感覺統合”、“全腦學習”)。因此當我們學會某種技能/技術之後,我們最有可能發生的狀況是“生疏”,而不會完全地消失。

homework

整合兩套說法,也可以這麼去理解。開始做正念練習之後,大腦為了”適應“練習帶來的刺激,因而改變了神經連結的模式。而沒做練習的時候,大腦開始適應”沒有練習“這件事所帶來的刺激,而增強了某些神經連結模式。換句話說就是:練習正念,培養了大腦專注、覺察的神經連結模式。沒有練習正念,培養了大腦分心、混亂的神經連結模式。哪個神經連結模式比較強,你就呈現哪個狀態。

回到提問:如果一段時間沒做正念練習,大腦結構會不會回到學習正念前的狀態?

答案是,瑞凡大腦回不去了。

聰明的學員,可能就想到,如果這樣我不就只要一開始學會正念就好,平時也不需要花時間練習了?!這邊有個重點“哪個神經連結模式比較強,你就會呈現哪個狀態”。
也可以這麼說,你不是在分心,就是在專心。你越常“做”哪個,你就越“會”做哪個,你“哪個”的能力就越強。所以,平時的練習還是少不了的,而不同的練習方法也可以增加大腦連結的多元性,讓人更容易記得正念的“感覺”。

所以,現在就放下手機,一起來感覺當下這口呼吸~

分享你的喜愛
Joe
Joe

人生實驗組、夢想的實踐者。喜歡探究事物背後的原理,因為意識到自己活著而感到困惑,從此踏入了“人為什麼活著?”這個大哉問的世界中。從理工跨界到身心靈,學習兼容表面上看似互斥的觀點,不斷地調整當下最舒適的生活態樣,也在成長過程改變了許多次職涯方向,每一次都再更認識自己一些。對於人生大哉問還在探索中。

文章: 53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