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訊/訊息爆炸的時代,如何安頓身心,比智慧型手機更智慧?Part.4

前回,聊到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各種資訊/訊息,我們可以用哪些”外部智慧”來避免注意力掉入演算法和心理慣性的漩渦。這回,我們來聊聊什麼是”內部智慧”,而它又有什麼優/缺點。

內部智慧:

引用前述定義,”內部”:看/摸不到的的東西。舉凡:想像的畫面、回憶的味道、心想的想法、感受/心情都算是內部的。大體上,可區分為兩類:想法與心情。
如果你曾經上過MBSR(正念減壓)課程,那麼你可能區分得出兩者的差別。但如果你看到這裡,但無法理解,那也不礙事。你就先把他們都當一回事也沒問題。

其一:自我提問

當一個吸引你的資訊/訊息出現在眼前。你可以問問自己:”我為什麼被這個東西吸引?”。接著順著自己的回答,再問自己一次:”那麼,我為什麼在乎這個?”。這邊操作的重點是,後一個”自我提問”都要針對前一個的”答案”。如果你像我一樣,短期記憶媲美金魚,那你可以一邊想一邊寫下來。

例:最近YT常推薦給我關於”俄烏戰爭”的影片,而我也看了不少。這時的自我提問:”我想從影片中得到麼呢?”。答案:”我想看到最新的訊息”。問:”真的只有這樣嗎?”。答:”我更希望看到有利於烏克蘭的訊息”。問:”為什麼呢?”。答:”因為我希望正義的一方得勝”。….
透過這樣的自我提問,你或許就可以找到更深層的心理需求。只有在真正的心理需求被滿足之後,行為才可能會主動暫停。

其二:聰明地使用你的注意力(和時間)

這兩個都是有限資源,只會越來越少,所以需要更謹慎地分配管理它。當你發現你有興趣的資訊/訊息之後,可以評估一下,這些內容可以提升個人的能力或是純粹只是為了消遣?

例:我的IG有一陣子跳出了好多熊貓(真的)的各種照、影片,腦波很弱的我也就掉進了可愛陷阱裡。可愛的小熊貓到處爬、滾,還有巴著照顧員的大腿的畫面,真的很療癒。但自己同時也覺察到,我只是為了消遣而看。因為有這樣的覺察,所以就會意識到可以花多少注意力/時間在上面。
如果你是研究熊貓的科學家,看這些影片的角度可能就和我不同。重點是,你能覺察自己的動機,就有機會評估它,也才有機會做出更好的選擇。

其三:設定目標、界線

當你正在瀏覽你有興趣的資訊/訊息時,請先稍作暫停,先想一下:”我看這個東西,是為了學習還是消遣?”。”為了這個目的,我願意花多少時間?”。”如果不確定要用多少時間,我覺得要看/理解到什麼程度,我就覺得滿足了?”

例:我最近在玩健力,所以不時會看關於生理/運動結構的內容。但這是個水可以很深的領域。可以從運動姿勢、結構力學、肌肉組織、神經系統、生物電化學、運動心理學、飲食注意事項、人體消化系統、血糖平衡機制、免疫系統、運動訓練學….
好啦,還有時間的話,希臘神學也可以順便涉略一下。重點是,你想知道多少?多少才夠?只有你自己知道(如果老闆沒發現的話)。

其四,成為分享者

你有當過小老師嗎?這是同樣的概念。當你知道你之後要教別人時,你就會更聚焦、更有問題意識地吸收訊息。當瀏覽你有興趣的資訊/訊息時,心裡想著,當之後有人問我這個領域的問題時,我能提供別人我自己的想法。

例:之前為了做上課教材,因為想要找到可以和現在的青少年對接的用詞/概念,所以看了鬼滅和咒術(動畫)。因為心態不一樣,所以在看的時候就會特別注意某些議題,諸如角色人設、自我英雄旅程、價值體系衝突。
如果我是創作者,那我看的可能就是分鏡、版面配置、畫工。當然,如果是為了消遣就不用這麼hard code啦~

其五:五秒法則

這我最常用的方法,只是我的一秒比現實世界長得多。簡單的說就是家用版:”我數到三!”的商用版。這個網路上有很多介紹,詳細可以自己google。

例:當我發現自己正在漫無目的地滑FB時,我會心裡默數”一~二~三~四~五~~~~”。然後就把頁面關掉。
這個方法有個前提就是,要意識到自己正在做什麼。以及,你在數到五的時候,能自己關掉頁面/app。相信我,這兩個前提都不容易。

媽媽紙老虎
(附圖from FB:”德州媽媽沒有崩潰“,她真的很幽默)

以上就是內部智慧的操作方式。而這個方法又有什麼優/缺點呢?

優點:當你培養出這樣的心態之後,不僅改善數位媒體的注意力狹持,更是潛移默化到你生活中,讓你掌握你的手機與人生。
缺點:習慣難培養(好東西值得等待,好習慣也需要時間培養)。自我覺察不易(這簡單,來上正念課就好了)。

雖說方法百百款,但是剛開始你只要先試著熟悉、掌握一個方法就好。就像是鬼滅之刃裡的劍士”我妻善逸”,只靠著熟練”霹靂一閃”這招,就和主角們並肩闖蕩江湖。

祝福你。

系列文章:
資訊/訊息爆炸的時代,如何安頓身心,比智慧型手機更智慧?Part.1
資訊/訊息爆炸的時代,如何安頓身心,比智慧型手機更智慧?Part.2
資訊/訊息爆炸的時代,如何安頓身心,比智慧型手機更智慧?Part.3
資訊/訊息爆炸的時代,如何安頓身心,比智慧型手機更智慧?Part.4

分享你的喜愛
Joe
Joe

人生實驗組、夢想的實踐者。喜歡探究事物背後的原理,因為意識到自己活著而感到困惑,從此踏入了“人為什麼活著?”這個大哉問的世界中。從理工跨界到身心靈,學習兼容表面上看似互斥的觀點,不斷地調整當下最舒適的生活態樣,也在成長過程改變了許多次職涯方向,每一次都再更認識自己一些。對於人生大哉問還在探索中。

文章: 53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