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,不藥?撕掉負面標籤,理性看待精神藥物!

我看過曾經躁鬱的學生,用了藥之後,眼神無法聚焦,講話慢條斯理,毫無生氣的樣子。再加上我聽過身邊的例子、健保制度,讓我一直質疑用藥這件事。
心理治療的經驗:https://youtu.be/zn64iqdNeas?si=WR5x-siZQg0i3CW5&t=1472
(如果聽不清楚的地方,可以開啟字幕一起服用)

一開始,我是從諮商輔導的角度思考這件事。不過看了更多資料後,發覺我看見的,只是其中一個面向。漸漸地,我從不用藥的立場,變成支持有條件用藥。最近公部門補助青年的心理諮商門診,讓整個心理支持/治療體系有比較全面地發展。我覺得這是不錯的趨勢。

我自己比較著重的是心理衛生、心理保健,幫助自己培養強健有韌性的心理狀態。就如同生理上的抵抗力和復原力,讓我們的心不容易生病,既使生病了,也更知道怎麼回復到舒服、自在的狀態。更進一步地,透過身與心的覺察與平衡,可以讓我們處於更積極、有活力的狀態。

分享你的喜愛
Joe
Joe

人生實驗組、夢想的實踐者。喜歡探究事物背後的原理,因為意識到自己活著而感到困惑,從此踏入了“人為什麼活著?”這個大哉問的世界中。從理工跨界到身心靈,學習兼容表面上看似互斥的觀點,不斷地調整當下最舒適的生活態樣,也在成長過程改變了許多次職涯方向,每一次都再更認識自己一些。對於人生大哉問還在探索中。

文章: 53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