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念與正念哪個好?

前陣子和朋友約在南部的某間咖啡店,是一間在當地小有名氣的平價咖啡店。如果你習慣喝咖啡就要去星巴克或是網美/文青咖啡店,空氣中要充滿了爵士樂或小清新樂團。這裡肯定讓你水土不服。
它在當地有幾間分店,裝潢都有點類似,會讓人覺得就是你某個鄰居家,只是家裡多了個咖啡吧台。而每間店裡放的歌單就很不同,完全看當天的店員是誰,從比較常聽到的五月天、SHE、茄子蛋、玖壹壹到我無法辨識的英語電音、越南鼓、泰國搖,從音樂就可以感覺到南部的熱情XD

我的朋友就是屬於前者。所以不用出國就可以體驗到文化衝擊。
正當他要開口評論店員的選歌品味時,我就先提:你是社會科學背景出身的,你不仿試著換個視角,想像自己是到另一個國家做社會研究的。你現在看到、聽到的都是你研究的素材。透過這些素材,你可以描繪出這個族群的文化樣貌。
從這個角度,你對於再次聽到這些音樂,你心裡的感覺可能就會有所不同。很有可能從,原本的厭煩、焦躁,變成比較中性的沒特別感受,甚至可能還會覺得好奇、有趣。這,就是”轉念”的效果。而同時我也趁這個機會,向他介紹”正念”是什麼。

從正念的角度來體驗這件事,首先會留意到聲音本身的質素/次感元:方向、大小聲、音階、音色、節奏。接著可能留意到這些聲音,可能會讓自己聯想到什麼事情/想法,或是可能產生什麼情緒/心情。讓自己同時是體驗者也是觀察者,而這個觀察不是向外的,而是向內/向自己觀察。
而當你留意到了任何感受/想法,你就如實地在心中記錄下來,就像電影情節裡會出現的測量心跳的儀器那樣。讓你每個當下留意到的身體感覺、想法、心情,都一一如實地讓你感受到。
透過這樣的覺察,你與感官之間的連結會更加清晰,也會更清楚自己的各種想法/行為模式。簡單說就是更認識自己。而這,就是”正念”的效果。

這麼看來,轉念與正念是兩碼子事。但,日常生活中不需要這麼死板板地二擇一。
在運用轉念的方法時,會用到邏輯思考、想像的能力,但同時也需要觀察與感受,也就是專注與覺察。而如果做過葡萄乾練習的人可能記得,某些講師的引導語一開始的時候,會請你想像自己是外星人第一次看到”葡萄乾”這個東西。從這個角度比較容易跳脫我們對葡萄乾固有的想法,因而更容易將專注、覺察帶入練習。

說到底,這些都是工具。只要清楚自己正在做哪個選擇即可。

reframing
分享你的喜愛
Joe
Joe

人生實驗組、夢想的實踐者。喜歡探究事物背後的原理,因為意識到自己活著而感到困惑,從此踏入了“人為什麼活著?”這個大哉問的世界中。從理工跨界到身心靈,學習兼容表面上看似互斥的觀點,不斷地調整當下最舒適的生活態樣,也在成長過程改變了許多次職涯方向,每一次都再更認識自己一些。對於人生大哉問還在探索中。

文章: 53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