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’m fine!

你的YT頁面,是否也跟我的一樣?

最近在滑YT的時候,某藝人的名字出現在我眼前。
我還正在腦海中思索著對她的印象時,接著就看到了她不幸的消息。
隨著每次重整YT首頁,就會出現更多報導同一個事件的影片。

因為她在二十幾年前真的很紅,
連我是平常不太會聽歌的人,也都能跟著哼出旋律。
剛剛查了一下,歌曲的發行年份,是在我充滿徬徨的高中時期。
也難怪她的曲子一出現,就會讓我有種十分懷念又焦躁不安的感覺。

我順手查了她這幾十年來的發展,看得見許多起起落落。
尤其是看到一篇文章提到,她在前幾天發了一段給粉絲的訊息。
而照時間推論,也就是悲劇發生的日子。
她在短訊中的內容和語氣,像是給一位久未見面的朋友溫暖與鼓勵。
或許,也有部分像是自己說給自已聽的。
但事後聽起來更像是,要給被留下來的人的安慰與打氣。

更讓我在意的是,
她的狀態,與幾年前去世的喜劇演員”羅賓威廉斯”,有著類似的風險因子。
有長期身體病痛、有憂鬱情緒傾向,以及,開朗樂觀的形象。

i_m_fine

現在隨著心理衛生概念的推廣,精神疾病也漸漸地除魅、除罪化。
但,大眾對於心理的關注,還是遠不及生理。
譬如,
遇到認識的人,可能會問對方吃飽沒,但不會去問對方心情如何。
知道需要運動、鍛鍊肌肉,但不會刻意去鍛鍊心理韌性。
或是,真的在意自己的精神壓力與情緒狀態,
但除了告訴自己要放輕鬆、要開心,除此之外,就沒了。

對心理議題的不敏感、不關心,
一部分,是因為它來得快、去得也快。
日常會出現的難過、高興的情緒,很難維持到隔天。
通常一覺醒來,就想不太起昨天的心情,如果有,也只會是模糊的感受。
這就像,現在你突然感覺喉嚨癢癢痛痛的,
但如果沒有變嚴重,你可能就會放著,明天再看看。
如果隔天沒事,那麼甚至你可能忘記自己曾經喉嚨不舒服這件事。

而另一部分,則是大眾對心理疾病歷史的理解。
在過去,會接受心理治療的,都是已經無法正常獨立生活的人。
與其說是治療,實則比較像是保護管束。
這就讓人有這樣的印象:只有”那種人”才需要去看精神科。
因此,對比之下,自己很”正常”,也就不需要去關心這件事。

這就好像,我現在口袋裡有錢,所以不需要知道如何”理財”。等我哪天沒錢了再來說。
而等到需要舉債度日時,再理也理不清了~

系列文章:
「I’m fine!」_心理健康的重要性
「如何為自己加油」_處理心理議題的歷程
「健康的“努力”」_正向積極前提是?

分享你的喜愛
Joe
Joe

人生實驗組、夢想的實踐者。喜歡探究事物背後的原理,因為意識到自己活著而感到困惑,從此踏入了“人為什麼活著?”這個大哉問的世界中。從理工跨界到身心靈,學習兼容表面上看似互斥的觀點,不斷地調整當下最舒適的生活態樣,也在成長過程改變了許多次職涯方向,每一次都再更認識自己一些。對於人生大哉問還在探索中。

文章: 53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